姜虎林、郝海平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1457发布时间:2020-06-01


近日,我校药学院姜虎林、郝海平团队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出版的期刊Science  Advanc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Monocyte-derived multipotent cell delivered programmed therapeutics to reverse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2/eaba3167)。我校博士研究生常鑫、邢磊副教授与博士研究生王译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郝海平教授与姜虎林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类进行性的、间质化肺部损伤疾病,中位生存期约为2-4年。在疾病发生过程中,II型肺泡上皮细胞的持续损伤是重要原因,其会促进肌成纤维细胞过度激活,从而导致肺组织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及肺功能丧失,甚至危及生命。由于药物作用靶点单一、肺部有效药物蓄积量过低等原因,目前只能延缓病情而难以实现IPF的有效逆转。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报道一种基于多能细胞(MOMC)介导的“程序化模式”策略实现IPF的逆转治疗。研究人员用多肽cE5修饰后的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包载虾青素和曲美替尼(PER),通过生物黏附的方式将MOMCPER链接成细胞/药物纳米系统逆转体(MOMC/PER)。MOMC/PER依赖于MOMC的肺部归巢能力聚集于肺部的病变部位,通过酶响应后再靶向的程序化模式实现逆转IPF(图1)。

1MOMC/PER通过程序化模式实现IPF的逆转治疗。


该研究模仿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的模式,通过MOMC实现治疗药物在IPF肺组织的有效蓄积。同时,融入“斩草除根”的策略,多靶点、协同调控纤维化通路,提高IPF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MOMC/PER具有比临床药物吡菲尼酮更大的潜力用于IPF的逆转治疗。鉴于体系较复杂,目前研究团队着力开展更为简单的体系来逆转特发性肺纤维化以及其成药性研究。

(供稿单位:药学院,科学技术处;撰写人:常鑫,审稿人:吴旻玥)